黄建永 官方网站

http://huangjianyong.zxart.cn/

黄建永

黄建永

粉丝:31959

作品总数:58 加为好友

个人简介

黄建永,又名阿永,别署晓堂主人,1971年出生于浙江象山,师从中央文史馆研究馆员、著名国画大家吴悦石先生,曾修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生课程班,现就读中国国家画院吴悦石工作室课题班,现居北京。...详细>>

艺术家官网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关注艺术家

留言板

艺术圈

作品润格

书 法:议价

国 画:议价元/平尺

匾额题字:议价

拍卖新高:未提供

联系方式

艺术家官网负责人:小张

邮箱:artist@zxart.cn

本页面资料由该艺术家或本主页注册用户提供,张雄艺术网不为上述信息准确性承担任何责任。

一群爱好书画的年轻人


/ 罗旋

 

在各种观念、风格、形式不断翻新的现实社会,一批年轻人能够沉静下来,继承发展中国传统艺术精神,让几经迷失、渐行渐远的传统文化形式有了一个别样的坐标,凝结成一股传统的向心力,“这很了不起”。

 

http://xs.cnnb.com.cn/pic/0/10/88/20/10882073_254546.jpg


http://xs.cnnb.com.cn/pic/0/10/88/20/10882072_951285.jpg

 画家黄建永


http://xs.cnnb.com.cn/pic/0/10/88/20/10882071_773416.jpg


画家史荣欣



http://xs.cnnb.com.cn/pic/0/10/88/20/10882070_115527.jpg


http://xs.cnnb.com.cn/pic/0/10/88/20/10882069_898256.jpg


顺着城区东谷湖畔一条不起眼的小路一直往前,经过德和根艺美术馆,一幢灰墙黛瓦的二层小楼蓦地静立在巨大的树荫下——那就是象山青年画院。这让丹城东部的青山绿水间,又覆盖了一层语境:浩然心得,以终其身。这里常常有一张张平和的面孔进进出出,一股若有似无的水墨清香氤氲在空气中……

 

二十几个象山青年书画家云集在此。从一开始,他们就将画院定位于不同文化艺术的交叉、并融,探讨切磋笔墨、技法,纸上功夫之间的混合,利用笔触、痕迹来表达自己精神和情感。

 

“我们很想把一个小世界变成大风景。”

 

不随波逐流,修为心相

 

书画家身上似乎天生就有一种中国传统文人的隐逸之风,艺术之光环在未得萦身而绕的时候往往充满了泥土的气息,并且有着发自内心根基的冲动,这种力,或如水滋润或如炽热烈,或高亢雄浑或静逸流转……这一点从青年画家黄建永身上就窥得一斑。

 

黄建永1971年出生在晓塘。和同龄的艺术家相比,他可以讲述出一段更跌宕的人生经历:一个在缺乏文化滋养的、人们口中的“乡下”长大的孩子,家境贫寒,总是和世界沉默相对,唯一的交流就是画画。在田地里“刨食”的父母,能够带给这个孩子的安慰是腾出家里唯一的饭桌,让他开心画画。

 

但他的画家梦才刚萌芽就被猝不及防的辍学所折断,不得已他走进了军营。幸运的是,在部队,他的绘画天赋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作画也一直伴随着他的生活。

 

2004年,对他来说是悲喜交加的一年。女儿出生,让他尝到了为人父母的喜悦,但迫于生计压力,他不得不将杭州师范学院何水法研究生班的入学通知书藏在箱底,他亲手埋藏了自己进入专业殿堂学习书画的机会,但同时,他暗暗与自己做了一个约定:“四十岁前,不管有没有钱,一定要走自己喜欢的路。”
2008
年,他结识了改变他人生轨迹的启蒙恩师——中国书法院院长管峻先生。在与管先生一次次的深谈下,他决定,“走出去”,放下杂念,去更广阔的天地追寻理想。

 

今年6月,他得到了去中央国学频道研修的机会。在北京研修的半个月里,他亲眼见到了中国画坛领军人物吴悦石先生作画。那场面如同武林高手在过招,静极生动,一触即发,笔下似调度着千军万马,似有吞吐万象,囊括八荒之气概,画面往往视野开阔而境界博大,时而有渔翁、松、鹤、江山一片,时而有文官、隐士、峡谷之间……高堂巨幛,在他的笔下亦如同小品一样轻松。

 

他回忆,自己被那种大师的风度震住了。“有一瞬间,我突然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了,我曾经的认知在那一刻全部被推翻,原来我一直都在小路上行走。”他形容自己在那段时间十分“解渴”,吴先生仿佛是为他点燃了一盏“画理”的明灯,让他从蒙昧的束缚中解脱出来。15天,足够他脱胎换骨。

 

他明白了一个道理,作画并不是要给受众沉甸甸的视觉压迫,书画绝不仅仅是笔墨之事。技法和纸上的工夫相对易学,但书画要表达的境界和心相却只能靠长期的修炼、砥砺和开悟。这就要求画家具有相当的画外功夫或者笔墨线条技法之外的修养和深刻的人文内涵。所以在与画院同仁交流时,他常说一句话:“决不能将绘画陷入随波逐流的境地里,先修为,再落笔。”

 

求知与融纳性

 

青年画院成立之日便举办了第一场书画展。4个青年人的书法作品供书画爱好者欣赏了一个月余。

 

大家都饶有兴趣地欣赏了史荣欣创作的数幅书法作品。参观者无不被史荣欣一幅幅既有深厚传统笔墨功夫,又有时代创新精神的书法精品所吸引,无不从内心发出啧啧赞叹。

 

用墨十分自然率真,其运笔提按自如、心手相应,线条骨力丰厚,质感强烈,笔势、笔意均中气十足。其线条起收笔多藏锋内敛,行笔古朴圆厚、苍劲老辣,笔笔意到、韵到、气到。作品整体气息厚重朴茂,处处弥漫着古雅、雄逸、神纵之气。全篇笔法、体势洒脱秀美,布白俯仰向背,笔断处意不断,这种气韵,甚至在换行时亦不间断,一气到底、灵姿秀出。

 

书法水平的高低,一看功力,二看学问,三看境界。功力深厚、学识渊博、境界高超是历代大书法家的共同特征。晋王羲之、唐颜真卿,以及当代沙孟海、林散之等,均是在这三方面刻苦砥砺而最终登上艺术高峰的。

 

史荣欣的字,铁画银钩,瘦硬通神,结构复杂,变化多端。他往往喜欢用极简略的笔墨、精粹的徒手线去表现自我感觉,用线条的起伏、粗细、曲直、干湿、轻柔、光润的不同变化去传达出自己对书法的独特理解。一个41岁的本土青年书法家境界如此,颇为震撼。

 

史荣欣却说自己只是个半路出家的“门外汉”,求知至关重要。小学二年级时,比他年长两岁的哥哥拿起毛笔,教他练字,自此他就与毛笔结下了不解之缘。其间反反复复地经历,拾起笔又放下,荒废后又重新学习的过程,直至2012年,他与3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赴杭州拜师,跟随著名书法家周鸿图学习了一年之久,才真正地“走进了书法世界的大门。”

 

每个周末,4个年轻人一起开3个小时的车赶赴杭州,度过两天闭关挥墨的时光,技艺飞涨。杭州的学习让史荣欣从满足概念化、说教化和生活化的表现,转入通过敏锐观察进入精神内涵层面的严肃思考。由于坚守艺术精神内涵的探索与追求他的书法作品散发出来的不仅是精神意识,而且还有哲理。这种精神性是史荣欣对创作对象的独特感受和理解,并运用书法这一特定艺术语言来表述深藏在作品背后的精神实质。观者通过文字线条可以感受到其背后承载的精神意义。这是他所追求的融纳性。

 

整合之道

 

再过几天,青年画院将迎来一次小规模的“送别”。黄建永将要去北京“中国国家画院吴悦石工作室”脱产进修两年;另一位青年书法家,丹城第三小学教师胡海玲将赴南京大学攻读书法研究生。两位书画家的外出学习,为当下的象山书画艺术注入了一股强劲的清新之气。在国人对中华五千年文化源流之精深博大理解日深之时,艺术家应致力于当代中国艺术创新发展,弘扬母文化之自豪心、自信心、自觉心、自强心。“走出去”,吸纳新鲜的、与时俱进的知识显得尤为迫切。

 

多少个夜晚,青年画院内都灯火通明,每张桌子前都有一张挥毫泼墨的认真面孔。即使围观着再多的观众,室内也一片寂静,人们用眼神和笔触互相交流,没人舍得打破那份宁静。

 

一张表格,注明了青年画院夜会活动方案。书法绘画的理论学习、创作交流、作品点评、集体临摹创作等活动几乎占据了每个夜晚。而画院并未闭门造车,或只将学习范围囿限于其二十几名成员间,相反的是,大门洞开,欢迎所有书画爱好者共同学习切磋,甚至是每日在东谷湖锻炼身体的普通百姓,走进来歇歇脚,也是他们乐见的,“滋养笔墨的气息,何乐而不为。”

 

现在看起来,青年画院为象山的书画艺术打开了一扇门,它帮助艺术家最大限度地打开了作品的全部可能性:可见的,不可见的,甚至原本未必存在于作品中的。通过一个实体的平台,整合了象山书画界的中坚力量。这就像是黄建永说的那样:“原本一串珠子无序地串放,看起来很别扭,而我们如果能将线剪断,将其重新按照顺序大小整合排列起来,那效果就会很美妙。”这也是画院所追求的,不破不立,把小世界变成大风景。

 

在青年画院这个艺术家云集交叉的文化殿堂里,“熏陶”和“教授”都变得触手可及。

 

来源:中国象山港